名单中多名考生笔试分数为个位数 永新县教育体育局微信公众号\图
□蔡相龙
笔试考5分甚至1分,竟能被录取为初中教师?看到这一消息,不少网友怀疑是招聘“萝卜岗”。但没想到,这其实是一场乌龙。
8月15日,永新县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说明,原来,当地农村小学教师富余但农村初中教师不足,县教体局硬性要求,参加县城区小学遴选考试且符合资格的人员,须同步报名农村初中教师遴选考试,这导致不愿去农村初中任教的部分考试人员消极应对考试,出现异常低分。
这一事件随着相关人员受到处理、问题进行整改而落下帷幕,但教师“低分抗议”背后基层治理的深层次问题,值得我们思考。
让更多人才奔向基层 靠“引”不靠“压”
工作待遇的“城乡差异”是客观存在的现实,县城往往环境好、待遇高,有上升空间。同等职级下,不少县城机关干部不愿“下基层”,乡镇干部盼着“回城里”,背后是基层普遍面临的压力大、任务重、交通不便、生活条件有限等问题。
展开剩余67%此次事件中,部分农村小学教师也是如此,他们想要报考的是县城区小学,而非转任农村初中。他们的“不情愿”,本质是对基层工作辛苦的顾虑。
基层是事业的基石,越往基层去,服务群众的任务越繁重。各级需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,是“抓”不是“压”。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,要在精力、资源上多倾斜,关心关爱基层,加大保障力度,推动人往基层走、资金往基层投、政策往基层倾斜。
农村教育更不能有“凑数心态”,农村孩子同样需要接受优质教育,需要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凝聚起来,用到刀刃上。更关键的是,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关爱,改善教学环境、提升补助,给予他们更多培训、赛课、职称晋升机会。毕竟,人心安处,才能为家。
“强制要求”行不通 官僚主义思维当戒
这场“低分抗议”,表面上是教师与当地政策的矛盾,实则隐藏着基层治理中“好心办坏事”的惯性问题。缓解“农村小学教师富余、初中教师不足”状况的初衷无可厚非,但是硬性要求教师“一考双报”,“牛不喝水强按头”的做法,暴露了官僚主义思维。
重“解决问题”的效率,轻“如何解决”的方法,这是基层治理跟不上形势的一种表现。这种现象并不少见,比如,为了提升城市形象,整齐划一地将商户“改头换面”;为了完成绿化指标,逼得基层在八九月份连夜摸黑抢栽树苗。为了推进工作,忽略个体差异搞“一刀切”,显然背离了治理的本质,更是政绩观错位的体现。
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。深入基层调研、广泛听取意见、摸清问题症结,是做决策出政策的前提。这一事件也警示相关部门,不断改进作风,坚持实事求是、求真务实,遵循科学客观规律,才能最大限度事心双解、人事双赢。
莫把“舆情”当“灾情”
近年来,关于基层治理的舆情事件频发,一些地方把“舆论”等同于“舆情”,把“舆情”视作“灾情”,患上了“舆情过敏症”,动辄以“从重从快处理相关人员”作为“灭火”手段,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基层干部的焦虑。
基层工作本就千头万绪,面对上级要求要落实、面对群众诉求要回应、面对现实困境要破局。资金缺乏,就得垫钱干事;人员不足,只能加班顶上;即便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硬着头皮也要推进。政策落地、问题化解、考核问责、群众诉求等多种压力叠加,对基层的要求往往是“既要、又要、还要”。
对于基层干部而言,工作再难也要咬牙坚持,最怕“一出事就问责基层”。如果“多干多错、少干少错、不干不错”成了基层干部的普遍心态,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必将被削弱。因此,舆情问责应当更加审慎规范,避免“一有舆情就问责、一问责就全盘否定”。
说到底,网络舆论场不是基层工作的“雷区”,而应是了解民意、优化工作的窗口。就像永新县教师选调事件,通过情况说明厘清了真相,也为基层治理敲响了警钟:正视复杂性、拒绝“一刀切”,才能让舆情回归监督的本质,让基层工作在理解与包容中更稳健地推进。
发布于:河南省盛达优配-实盘配资官网-靠谱的配资-股票怎么玩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