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简介:林佳明,主任医师,工作21年,崇尚仲景经方医学,善用六经辨证治疗疑难杂症。
胸痹心痛的中医定义 胸痹心痛是指以胸部闷痛,甚则胸痛彻背、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。
轻者仅感胸闷、呼吸不畅,重者则有胸痛,严重者心痛彻背、背痛彻心。
其病位在心胸,与肝、脾、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。
多由正气亏虚、痰浊、瘀血、气滞、寒凝等因素阻痹心脉所致。 寒凝心脉证:表现为猝然心痛如绞,遇寒加重,得温痛减,伴形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脉沉紧或沉细。
气滞心胸证:以心胸满闷、隐痛阵发、痛无定处为特点,情绪波动时加重,伴胁胀,善太息,脉弦。
痰浊闭阻证:可见胸闷重而心痛微,痰多气短,肢体沉重,遇阴雨天加重,苔浊腻或白滑,脉滑。
瘀血痹阻证:表现为心胸疼痛剧烈、如刺如绞、痛有定处,入夜尤甚,伴口唇紫暗,舌暗或有瘀斑,脉涩或结、代。
心肾阳虚证:心胸痛而气短,动则更甚,伴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软、面色㿠白,舌淡胖,苔白,脉沉细或沉微欲绝。
气阴两虚证:以心胸隐痛、时作时止、心悸气短为主要表现,伴倦怠乏力、潮热盗汗,舌红少苔,脉细弱或结代。
林老师,以《伤寒杂病论》六经辨证为纲,融合《神农本草经》(下称《本经》)药物理论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胸痹心痛诊疗体系。
以下结合其临床案例,系统总结其学术思想与用药特色。
一、学术思想核心:胸阳不振,浊阴窃踞阳位
林老师认为胸痹心痛的核心病机为“阳微阴弦”(《金匮要略》),即上焦阳虚,阴寒、痰浊、水饮、瘀血等浊阴之邪乘虚上扰,痹阻胸阳。
治疗以“通阳散结,祛浊复阳”为总则,强调“动态辨治,三焦分消”。
二、经方治疗胸痹的辨证体系与类方应用
1. 痰浊水饮痹阻胸阳—瓜蒌薤白类方化饮涤痰
瓜蒌薤白半夏汤为核心方:
瓜蒌《本经》主“胸痹,悦泽人面”,宽胸涤痰;
薤白“主金疮疮败”,散结行气;
半夏“主伤寒寒热,心下坚”,降逆化痰。
案例:58岁女性,胸闷1月,舌苔白腻水滑。方用瓜蒌子45g、薤白30g、姜半夏20g、茯苓60g、桂枝15g。
5剂后胸闷消失,4个月未复发。
重用茯苓引水下行,桂枝温通心阳,合《本经》“茯苓主胸胁逆气”“桂枝补中益气”之旨。
合方化裁:
兼水饮上冲:合苓桂术甘汤(茯苓利水、桂枝通阳)。
气塞短气:合橘枳姜汤(橘皮“主胸中瘕热”,枳实“除寒热结”)。
2. 少阳枢机不利,气郁痰阻—柴胡类方疏机达郁
四逆散合瓜蒌薤白剂:
柴胡《本经》“主心腹肠胃结气,推陈致新”,疏解三焦郁滞;枳实“除寒热结”,破气消痞。
案例:48岁男性,胸闷心悸1年,伴胃胀失眠。
方用北柴胡24g、枳实15g、瓜蒌仁45g、薤白30g、茯苓30g。
6剂后胸闷心悸止。此案以四逆散调气机,瓜蒌薤白剂涤痰浊,契合“气行则水行”。
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:
用于少阳阳明合病夹瘀者。
大黄“主下瘀血”,桃仁“主瘀血血闭”,通腑泻浊以复胸阳升降。
3. 阳虚寒凝,本虚标实——温阳破阴法
真武汤合活血剂:
附子《本经》“主风寒咳逆,温中”,破阴回阳;茯苓利水,赤芍“利小便”兼化瘀。
案例:53岁男性,胸痛肢冷,夜尿频。方用蒸附片15g、茯苓45g、赤芍15g、白术20g,生姜30g,丹参15g。
4剂后胸闷减,加桂枝促阳达四末。体现“病寒以热药”之则。
三、经典医案深度解析
案例1:水饮夹气郁,三焦同调
病史:35岁男性,胸闷半年,夜间心慌,怕冷,舌淡胖齿痕。
辨证:少阳太阴合病,痰浊蒙蔽胸阳。
方药:
四逆散(柴胡15g、枳壳15g)疏肝气;
苓桂术甘汤(茯苓75g、桂枝15g)化饮;
瓜蒌薤白半夏汤(瓜蒌子45g、薤白30g)宽胸。
5剂胸闷减,续服巩固。
按:重用茯苓75g,取《本经》“主胸胁逆气”之力,佐柴胡升清降浊,体现“三焦分消”。
案例2:胸痹轻证,行气化饮
病史:31岁女性,胸闷气短,常拍胸叹息,苔白滑。
方药:
茯苓杏仁甘草汤(茯苓15g、杏仁10g)宣肺利水;
橘枳姜汤(橘皮10g、枳实10g、生姜10g)行气开郁。
14剂后胸中“透亮”。
按:杏仁《本经》“主咳逆上气”,橘皮“主胸中瘕热”,轻宣肺胃之气,治胸痹气塞之轻证。
四、《神农本草经》药物运用精要
瓜蒌:《本经》功效为“主胸痹”,在胸痹治疗中能宽胸散结,涤痰通痹。
薤白:《本经》功效为“主金疮疮败”,在胸痹治疗中能辛温散结,通阳行气。
半夏:《本经》功效为“主心下坚,下气”,在胸痹治疗中能降逆化痰,开泄浊阴。
柴胡:《本经》功效为“主心腹肠胃结气”,在胸痹治疗中能疏解少阳枢机,推陈致新。
茯苓:《本经》功效为“主胸胁逆气”,在胸痹治疗中能导水饮下行,宁心安神。
桂枝:《本经》功效为“补中益气”,在胸痹治疗中能温通心阳,平冲降逆。
附子:《本经》功效为“主风寒咳逆,温中”,在胸痹治疗中能破阴回阳,振奋少火。
枳实:《本经》功效为“除寒热结”,在胸痹治疗中能破气消痞,通腑降浊。
五、总结与学术特色
林老师的胸痹治疗体系,深植于仲景学说与《本经》药性理论,突出三大特色:
1. 动态辨治,六经为纲:以少阳枢机、太阴虚寒、厥阴寒热为病传主线,随证转换类方。
2. 重剂起沉疴,法遵《本经》:瓜蒌、茯苓、半夏等常重用至30-75g,以“药不胜病,用量必达”为则,契合《本经》“主”“治”之效。
3. 合方协同,标本同治:如四逆散调气、苓桂剂化饮、瓜蒌剂涤痰,形成“疏气机-化浊阴-温元阳”立体治法。
林老师云:“胸痹之治,贵在通阳。阳不在多,贵在得位;阴不在寡,贵在能降。”
此语凝练其“扶阳抑阴,升降气机”的学术精髓,为经方治疗胸痹提供了可复用的临床范式。
我在临床中治疗胸闷/胸痹心痛的总结及体会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盛达优配-实盘配资官网-靠谱的配资-股票怎么玩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