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感兴趣,别忘了点击右上角的“关注”以获得更多精彩内容,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!
谈到长平之战,我们无法避开一个关键的话题:秦军的主帅白起在战争胜利后,竟然将赵国的四十万降卒活活坑杀。古人常言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,而白起这一仗,可以说就是四十万白骨。而若加上秦国损失的二十万兵力,那便是六十万。战争的无情和残酷不言而喻。然而,令人费解的是,赵国的这支四十万精锐之师,虽然已经败北,但毕竟也是经过多次战斗洗礼的精兵,为何在被白起屠戮时却毫无反抗之力呢?
长平之战的起因
展开剩余86%要理解这一切,我们必须从战争的根源谈起。
战国后期,随着齐国的灭亡,原本雄踞山东的六国中,只有赵国依旧能与秦国抗衡。对于志在一统天下的秦国而言,与赵国的大战似乎注定不可避免。殊不知,这场改变两国命运、乃至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战争,竟然来得如此突然。
公元前262年,秦国派兵攻占韩国的野王(今河南沁阳),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。面对这种局势,韩国国王慌了,立即派人向秦国求和,表示愿意割让上党以求和平。韩王这番做法看似软弱,但在当时的局势下,也并非没有道理。上党地理位置重要,然而韩国一旦守住,恐怕也难以抵挡秦国的进攻,因此不如顺势把上党割让给秦国,保一城安宁。
秦国对韩王的“懂事”表现也欣然接受,然而问题出在了上党郡守冯亭身上。他拒绝向秦国投降,选择坚持不屈。冯亭的选择看似局限于上党,但却意外地牵动了整个战局,甚至改变了赵国的命运。
冯亭不仅拒绝了韩国的妥协,还将自己的投降选择交给了赵国。毕竟,韩国与赵国同根出自春秋时期的晋国,这一选择也算是“投亲靠友”。冯亭这一举动显然不只是个体行为,他希望借此将韩国的困境转嫁到赵国身上,让赵国也感受到秦国的铁腕。而赵国当时的高层对这一行动看得极为清楚。平阳君赵豹曾警告赵王,冯亭的投降不过是以此挑拨赵国与秦国开战。这一番话让赵王终于警觉,但另一位名将平原君赵胜却提出相反的看法,他认为这次机会不能错过,毕竟,赵国直接可以从冯亭那里得到十七个城池,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,绝对不能错失。
长平之战的爆发
赵王在权衡之后最终决定接受冯亭的投降,但问题随即而来——秦国一定会报复。这一预期果不其然,秦国派出的将领并非以“人屠”白起为首,而是王龁。王龁这个名字当时并不显赫,但他很快便让赵国名将廉颇吃了大亏,廉颇在王龁面前屡屡失利,最终甚至失去了副将。赵王这时已经意识到,白起如果亲自出马,赵国将面临空前的危机。为此,赵国决定派出赵括,号称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他,接管赵国的军队。
赵括的登场,是一种赌注。赵王原本不想依赖赵括,但此时除了他,赵国已无其他能担当重任的将领。赵括上任后,调整了军队指挥架构,完全改变了廉颇的防守战法,主动进攻,欲以此力图扭转战局。
与此同时,秦国也采取了相应措施:低调换将,将王龁更换为白起,避免让赵括察觉。白起的名声显赫,赵括并未预料到这个变化,直到赵军陷入绝境才意识到自己遇上了“铁血战神”。
赵括的末日与赵军的投降
随着赵军被困在长平,白起的策略逐渐显现效果。赵括在困境中坚守,但随着粮草短缺、士气低落,赵军终于崩溃。赵括虽曾力图突破重围,但最终失败,并在突围过程中被秦军射杀。
赵括死后,赵军的指挥系统彻底瓦解。缺乏领导和方向的赵军士兵纷纷选择投降,而秦军则迅速展开对这些战俘的处理。由于赵国兵力的巨大损失,战争的悬念也几乎消失殆尽。秦国的战略优势愈发显现,而他们对四十万投降赵军的处置,则成为了长平之战的历史之痛。
白起的“坑杀”与历史的选择
白起最终选择坑杀四十万赵军,这一举措至今争议不断。许多人质疑,赵军既然已经投降,为何不加以善待?《史记》称,白起“以诈而尽阬之”,即通过欺骗的手段,将投降的赵军逐步引入屠戮的陷阱。考古资料显示,赵军的尸骨并非一处集结,而是分散在各地,表明他们并非毫无反抗,只是处于绝望中的抵抗。
为何赵军不反抗?一方面,他们早已断粮四十余天,身体虚弱;另一方面,秦国的“坑杀”行动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,敌人的残忍让他们毫无防备。
白起的胜利并非仅凭个人英雄主义,而是建立在秦国强大国力基础之上。商鞅变法后,秦国逐步崛起,而长平之战的胜利,标志着秦国统治的不可逆转。无数秦人为了这一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
长平之战的历史意义
长平之战的胜利,是商鞅变法、秦国崛起与整个国家战略布局的结合。战争结束后,赵国再无与秦国单独抗衡的力量,而秦国的统一进程也随之加速。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两国的命运,也为秦国的最终统一铺平了道路。
时光流转,长平之战已过去两千余年,关于这场战争的评论和反思至今依然不断。但无论如何,这场战争的重要性,毋庸置疑。它不仅是秦国最终崛起的关键,也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巍峨丰碑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-实盘配资官网-靠谱的配资-股票怎么玩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